院舍為本優化私院服務 |
||
1.服務背景香港的安老服務,愈來愈倚重集體式的院舍照顧。相對於到戶式的家居照顧,集體照顧成本較輕,也易於管理。 隨著人口老化加劇,社會對院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;政府在服務供應方面的步伐,已然落後於形勢。市民如有需要入住政府資助的院舍,一般要輪候七至十年;這段悠長的等候時間,並不是每位長者都能夠承受的。私營院舍因此應運而生,政府為解決資助院舍不足的問題,也樂於向私人院舍「買位」,以應燃眉之急。入住「買位」私營院舍的人士,同時需要放棄資助院舍的申請,所以不少長者仍然寧願「暫住」私院,繼續留在資助院舍的輪候院隊伍裡。 |
|
|
![]() ![]() ![]() |
私營院舍盈虧自負,大部份營運者也從商業的角度著眼,需要從中取利。在商營環境,成本與利潤往往是首要考量的課題,至於人本照顧,也就淪為次要的元素。因此,私營院舍近年事故頻生。此外,私院的服務受眾,也因應社會的需要而趨向多元化,除了一般長者外,也有因常規服務不足而被摒諸門外的弱勢社群,如智障人士、精神病康復者和肢體殘障甚至失去活動能力的癱瘓人士。 資源不足但卻要照顧複雜和多元需要的院舍受眾,私院問題叢生應該是意料中事。政府唯一可做的是以發牌制度作為監控手段,透過「巡查」去保障服私院的服務質素。過去,因不達標而不獲續牌的私院是寥寥可數,且全都是因發生重大事故面對社會龐大壓力下才採取的行動。政府對私院的監管無力,主要原因是懲處機制失效;因為投鼠忌器,擔心如實封閉不良院舍後,大量舍友無處容身,惡性循環於是長期持續。 |
|
從公平的觀點著眼,未能得到資助院舍服務而要入住私院的服務受眾,只因輪候的機會不濟,便被剝奪公平享受適切服務照顧的機會;而政府卻仍一直視若無賭,實在令人心痛。 公共資源的分配,應朝「公正平等」方向進行。政府因規劃失誤導致服務短缺,令有需要接受服務的市民長期輪候,可以說是一種不人道的懲罰措施。大家都是持份者,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享用公眾資源資助的服務,而另一些人卻枯坐等候,甚至生命結束,仍一無所有? |
![]() |
|
基於此,安榮社會服務中心近年一直倡議「院舍為本私營院舍外展社區服務計劃 」,推動當局積極關注及優化私營院舍服務質素。 |
2.服務計劃建議—「院舍為本及殘疾人士服務先導計劃」 |
![]() |
3.安榮社會服務中心的私營院舍服務及倡議過程 |
![]() ![]() |